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张春艳
张春艳是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普通特教教师。自一九九九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,至今已经十九个年头。十九年来,她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和生活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,一直和听障、智障、自闭、脑瘫的孩子们学习和生活在一起。十九年来。张春艳老师用爱心守望着特殊教育这块涸土,用责任撑起教育的使命,用专业使每个特殊的孩子都享有做人的尊严。为了实现孩子们成长的梦想,她和孩子们在奔梦的路上一起出发!
爱心守望涸土,让残疾孩子享受家的温暖
作为辅读班的班主任,她的学生有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自闭症孩子,有多重残疾的,有不聋不哑却不说话的,有多动症,还有需要经常搀扶的脑瘫儿。更不幸的是孩子们的家庭也不健全,有的孩子母亲是精神病患者、有的智力障碍是残疾人;有的孩子父母离异,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母爱。张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,始终用慈爱的心,弥补孩子们残缺的爱。
她和孩子之间是温暖的陪伴。残疾孩子是社会的弱势群体,拥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承受着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压力。她希望给在疾病与贫困中挣扎的孩子和家庭一份希望,一份生活的信心,一份鼓励与支持。张老师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。她利用每个假期,逐一的家访,在这个漫长而又琐碎的过程中,她了解了家长的茫然、心酸和无助,也更加理解、同情和尊重他们。对孩子她有了更多的包容与鼓励,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。对特殊困难的孩子,张老师不仅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,也主动担负起他们的生活费用。
龙龙,17岁,智障伴有轻度精神障碍。孩子妈妈也是智力障碍的残疾人,生活不能自理,不能照顾家庭。爸爸疏于对母子的照顾,假期,孩子就在大街上流浪,返校都是衣衫褴褛,蓬头垢面。
张老师把龙龙当成自己的孩子,在校时细心的照顾他的衣食住行,拿出自己的生活积蓄,确保孩子的营养补充与生活所需,让孩子享受到那份缺失的母爱。假期,经常家访,和孩子的爸爸说孩子的变化,说他们家的希望。她会为他们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和孩子喜欢吃的水果。给孩子的妈妈送去她喜欢的衣物。让这一家人感受到理解和尊重,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。张老师对龙龙的关爱,孩子慢慢的有了进步和变化。孩子的爸爸亲身感受到,老师是真心的爱孩子,实意的帮助这个家庭。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沟通,渐渐地,龙龙的爸爸能够主动来学校接送孩子。
经过张老师几年的感化,龙龙爸爸担起家庭的责任,能够照顾残疾的妻子,让残疾的母子生活有了保障。这个家也有了家的模样。亲戚邻里也都愿意帮助他们。现在他们拥有了自己温暖的房子,一家人乐观的面对生活。张老师觉得付出是值得的,她深深体会到孩子真正的快乐,是来自家庭生活的幸福与温暖。教师只有和家长共同努力,才能赋予孩子真正的人生幸福。
张春艳老师的工作就是这样踏踏实实的过日子,每天班级有水果分享时间,这都是她下班去采购的水果,带到家里,第二天再带到学校,分给孩子们。风雨不误,雷打不动。现在的班级是八年级这件事她就坚持做了八年。她说,这样既能保障孩子们的生长需要,又能让他们在我身边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。
她就是这样“既尽力而为,又量力而行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。”做好生活中的每件小事,不抱怨、不推卸。这一生,她做不到什么伟大的事业,只希望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爱的暖流,奉献给特殊教育,奉献给特别的孩子。
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,她不仅奉献了自己的爱心,也把党的温暖传递给了这些特殊的家庭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,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,她和残疾孩子的家庭一起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。
责任撑起使命,折翼天使一个都不能少
每一个残疾孩子,都是“折翼的天使”。张老师身兼教育的使命与担当,她把教育的阳光惠及到每个她所遇到的残疾儿童少年。
昊昊,孤独症儿童,生活在五常镇八家子乡,老实巴交的父亲以务农为生,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需要常年服药,不能照顾孩子,还需家人照顾,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经常由七十多岁的患有轻度脑梗塞的奶奶照顾。生长在这样的家庭,孩子不光缺失母爱,而且生活贫困。昊昊来到学校,张老师便担负起孩子生活费用。开学初准备好孩子的伙食费,保险费;提前准备好孩子换季的衣物;孩子的身体瘦弱,免疫失衡,准备好孩子喜欢食物。农忙时节,张老师帮助接送孩子。孩子经常会说:“老师好,学校环境好。”慢慢的,同事发现,昊昊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了,孩子每次回到学校整个人都变得干净整洁、阳光帅气。
15年学校搬迁,校址由原来的山河镇搬到现在的五常镇桦树村。师生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了,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。然而,张老师的心里却不是滋味。她们班的小文慧,由于残疾程度重,不能和她到新的学校继续学习。开始孩子每天都和她打电话,孩子简短的几句话,就能让电话这面的张老师流泪。放假了,张老师就去看望孩子,送去她们学习的课本,教孩子学习。孩子用小手抚摸着她,傻傻的看着她,两个人都哭了。后来,张老师就用送教的方式,让小文慧和她学习。她还教孩子使用微信,现在她们会用微信聊天,孩子会把她们在一起的相片做成相册发给她。
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,这是残疾孩子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。她努力践行着教育的责任,让残疾孩子都能平等的接受教育。
专业引领成长,让残疾孩子自食其力,享有尊严的生活
希望学生能生存,会生活,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这是张老师最大的梦想。“作为老师,我可能无力担负起残疾孩子的生活,无力担起孩子们的未来。而孩子们将来靠什么自立于社会,靠什么掌握自己的人生?我就致力做一件事让孩子们能自立,让他们走进社会能有尊严的活着:孩子的点滴进步就是对我最大的收获。”她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梦想。
她倡导以发展学生适应能力为本位的教学,进行单元教学实验。自编教材,实施生活主题教学,进行社会实践活动,带领学生走进社区,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的有效衔接。学校搬迁新址,张老师领着学生们参观新学校,适应新环境;去校外认识学校的周边设施;带着学生练习乘坐公交车;和联谊学校的师生一起去金山公园春游与秋游,感受家乡的美景;和学生去超市购物……在学习与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,学会与人沟通,掌握生活中基础的知识与技能。
尽管特殊孩子是慢走的蜗牛,蜗牛一寸寸的爬,但每一寸皆是突破。
孩子的进步,家长的信任,让张老师收获了满满的幸福。当家长听到孩子说,妈妈我会在超市买东西了,惊讶的不行。当家长眼睁睁看着孩子在收银台交钱、找钱买了一块巧克力,看着、看着这眼泪就淌下来了,孩子带来的那份惊喜,那样的感动是正常孩子的父母永远感受不到的。
作为特教教师,她为每一个孩子都进行成长规划,从好照顾、好家人、好帮手到好公民。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。现在,伟建同学已经成为父母的好帮手,和父母一起务农,并能用劳动换来报酬。昊昊也成为奶奶的好帮手。插班的自闭症孩子亮亮,张老师希望他经过两年的学习,可以离开爷爷的陪伴,独立去托养机构继续学习。
春艳老师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向社会的窗户:孩子能在社会上自立有尊严的活着,是这些家长心头的梦想:这个梦,春艳老师帮家长实现了。
孩子们的成长,是张老师最大的幸福,每一年张老师都会和孩子们照很多相片,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经历;但她却很难找到和女儿在一起的相片。看着别人的孩子在一点点成长,却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,这是她埋在心底里最深的痛。
2013年夏天张老师的母亲突发脑梗,半身瘫痪,生活不能自理。她在陪护母亲与陪伴学生之间选择了坚守岗位。
2016年秋季,张老师的女儿升入了高中,她爱别人的残疾孩子,也爱自己的女儿。可她的学生无时无刻都需要的呵护,忙于特教事业,她只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。经常在教育家长多陪伴孩子的老师,却没有去陪伴自己的孩子。
因为学生永远是张老师心底的牵挂。张老师说,“这些特殊的孩子,是世界上最纯净,最简单的孩子。和他们在一起,让我们变得纯粹和满足。同时孩子们也是最需要社会接纳,理解,关注的群体。我愿做他们和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,让社会上更多有爱心的人,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天使。”
让残障孩子有尊严的活着,是张老师心中的梦想,更是家长的梦想。她用耐心与恒心挑着家长和孩子沉甸甸的梦想。默默辛劳,艰苦付出。孩子的点滴进步映照出的是她师德崇高和母爱芬芳。